□周学泽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又到了麦收季节,从河南小麦产区传来的两则消息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一则消息是央广记者报道的,河南省南阳市作为小麦主产区近日出现了“上百台收割机因超宽超高无法下高速”的消息,此事后经当地农业农村局协调得到解决。
另一则消息是,据极目新闻报道,5月28日,河南驻马店,姚先生称亩小麦因阴雨天气致使小麦出芽,几乎颗粒无收。视频里指出了事发地点是驻马店,而“收割机不能下高速事件”发生在南阳。媒体发布了一条视频,称河南驻马店:小麦抢收抢运抢入仓,多方合作与大雨“赛跑”。这则新闻的信息含量很大,说明了因雨导致小麦收割的严峻现实,另一方面也呈现了当地“抢”的态势。记者测量发现,两地的直线距离在公里左右,不太可能发生收割机在南阳下高速遇阻,导致驻马店的麦子无法及时抢收的事。
小麦进入收获期的当下,“收割机无法下高速”事件却仍值得深思。
小麦抢收,重在一个“抢”字。“抢”收,是因为小麦生长周期长,付出的辛苦多,不“抢”收,劳动成果将化为乌有。笔者种过小麦,知道小麦种植的不易。在主要农作物中,小麦的生长周期长,从秋深耕地、播种到春旱浇灌到夏初成熟,当中经历完整的冬季和春季。因为周期长,付出的汗水多。
“抢”收,也与麦收期间的时令有关。麦收时节,正是大规模的雨季来临之前,而受地形、气候变化等影响,有时候雨季可能提前来到。春季麦苗喜欢雨水,而成熟的麦穗最怕雨水,一旦遇上几天连阴雨,金*的麦穗很快就会发霉发黑长芽。因此,有人说,麦收就是一场战斗,是和老天抢粮吃。
南阳当地是这么解释收割机遇阻的:“网上提到的限高、限宽,主要是指拉载收割机的平板车,而非收割机。收割机是被平板车拉着进入麦田收割麦子的,一辆平板车通常会拉载两三辆收割机,这也是造成超宽、超高和缺乏证件的原因。”
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符合条件的联合收割机和运输联合收割机车辆可以免交车辆通行费,但需要办理收割机“跨区作业证”。问题恰恰出在“跨区作业证”上。据媒体报道,不少收割机就是因为没有办证,因此滞留在高速公路上。此外,收割机需使用货车运输,一些超过行车证标准载重量的车辆,也因不符合免费通行规定出现滞留。
为了规范管理,要求办理“跨区作业证”没有错,收费站严格执行规定没有错,收割机为了省钱而滞留也没有错。看似都没有错,结果可能是农民和麦子受影响。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民以食为天”,收割小麦是天大的事。在小麦成熟期,让收割机和相关机械顺利畅行,本身就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工作之列。问题或许在于,当地相关部门的前期工作是否到位?
从当地网友反馈的实际情况来看,干小麦的收购价格是1.2元每斤,而湿小麦的收购价格只有0.8元每斤,相当于每斤少了0.4元。这对于农户来讲,是让人痛心的损失。
“抢”收,“抢”到饭碗里才是粮。“抢”是抢时间,抢窗口期,需要和天气拼抢,也需要在*策上抢“通畅”。
责任编辑:蔡继钗签审:单青
上观号作者: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