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基因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基因检测、基因编辑、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因克隆等方面。
上周据报道,今年四月中旬,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摄录下一张大熊猫影像,图片清晰显示出这只熊猫独特的形态特征:毛发通体呈白色、爪子均为白色,眼睛为红色,正穿过郁郁葱葱的原始落叶阔叶林。从体型判断,这是一只亚成体或青年熊猫,年龄大概在1-2岁左右,是野生大熊猫中记录到的完全白化个体,这表明在卧龙的大熊猫区域种群中,存在“白化”突变基因。
最近基因产业还有哪些大事发生呢?那么就来跟着前瞻经济学人一起看看吧。
华大基因携多项黑科技亮相数博会用手机就可实现个人全基因组测序
5月27日,在贵州贵阳举行的“数博会生命大数据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基因组云计算技术开发者峰会(GCTA4)”上,连续4年参与数博会的华大基因携新的黑科技到来——用手机进行个人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同时,华大基因自主开发的多组学交互式数据挖掘系统Dr.Tom也在大会上亮相。
手机分析个人全基因组测序
在大会上,华大基因信息产品高级总监晋向前透露,华大基因在搭载麒麟芯片的Mate20pro手机上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并成功完成了5XWGS(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分析,验证了在简单指令集架构芯片上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的可行性,实现了零的突破。
WGS(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是目前大规模获得人高质量基因序列信息的主要手段,这些海量的数据将被用于评估个人健康和疾病,是助力精准医学的第一步。借助基因测序仪,人类得以“阅读”海量基因数据。过去20年,个人基因组测序的费用以“超摩尔定律”的速度在迅速下降。国产测序仪的加入,更加速了其进程。核心工具的发展,改变了数据解读方式,推动着大规模人群基因组学研究项目不断发展。
晋向前表示,该WGS数据的完成,是针对移动终端所做的技术选型,目前尚未进行商业开发,但在人类从信息时代走向生命健康时代的今天,具有重大意义。在即将到来的“人人基因组时代”,小型化和便携化的测序仪将成为刚需,移动终端面临处理大量的基因数据,国产芯片的给力表现让研究人员充满信心,并为后续研发指明了方向。
“Dr.Tom”亮相--可实现一站式个性化分析
本次大会,华大基因发布了多组学大数据业务板块的重要产品——自主开发的多组学数据挖掘系统Dr.Tom。华大基因科技研发总监唐冲介绍,该系统是集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一站式个性化分析系统,开创性地创建了任意调动、自由循环的智能数据挖掘体系,大大降低了个性化分析难度和成本,助力零生信基础的科研人员完成高质量数据挖掘,并可将信息分析效率提高30倍以上。通过Dr.Tom,可以满足个性化分析需求,打造数据、平台、传输、管理为一体的闭环管理体系。
除Dr.Tom系统外,华大基因还建成了基因计算机一体机HALOS和基因云计算平台BGIOnline,拥有可应用于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微生物及临床分子检测等多种类型的质谱平台、全基因组合成平台。
中国科学家破译距今约年古小麦全基因组
这项研究系古代小麦基因组研究的首次尝试,为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农业传播提供了跨时间维度的直接证据。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崔银秋介绍,六倍体普通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普通小麦驯化始于大约1万年前近东的新月沃地,然后向西扩散到欧洲,向东扩散到东亚。然而,小麦进入中国的传播途径仍不清楚。
为揭开未解之谜,研究人员克服了古植物中DNA含量极低、降解损伤严重的困难,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距今年的单粒小麦种子中成功提取到其基因组DNA,并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中国新疆小河和古墓沟墓地出土的7粒古代小麦种子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组装。
基因测序搞了多年,但离全面基因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因关系到人的外貌、智力、性格等方方面面,但人们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