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夏粮实现三增加小麦结缘新技术

美丽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m.39.net/pf/a_6285091.html

本报记者刘旺北京报道

在盛夏的太阳炙烤下,华北平原夏粮收获结束。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经过万台农业机械连续作业,截至6月24日,全省6月7日开始的小麦机收基本结束,夏玉米播种进入尾声。

据专家初步预测,今年夏粮明显好于常年,有望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

石家庄市藁城区南楼村的村民李强(化名)对今年的收成感到兴奋。

不久前,经专家测算,节水、高产新品种马兰1号在藁城区示范田亩产达.9公斤,创历史新高。“以前都是亩产多公斤,现在直接突破公斤了,这意味着一亩地能多挣几百元。”

李强感触最深的就是,*府鼓励大规模种植,加强技术指导,疫情期间推出了多项措施,在小麦受白粉病和条锈病侵扰时及时指导施药,为夏收提供了大量保障。

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位处华北平原的河北省作为全国小麦的主产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而河北省也正在用新技术与新模式,为这一根本性问题提出更多的选择方案。

抗虫、抗疫实现“三增加”

根据农情调度,预计年河北省小麦平均亩产为.1公斤,比上年增加2.7公斤,收获面积.5万亩,比上年增加45.3万亩,总产预计可以达到.15万吨,比上年增加28.55万吨,有望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

对于河北夏粮实现“三增加”,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认为,河北夏粮实现“三增加”,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进的。“年粮食涨价,促进了种植收益的预期支撑,农民积极性高涨;地方*府重视粮食生产,为粮食种植提供利好*策,播种面积增加;现在各类新种好种不断推出,收获率提升;从天气情况来看,整个小麦种植到收获的天气条件非常好。”

正如马文峰所说,年,我国全面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整治,积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农业农村部继续下达粮食面积和产量指标,落实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种植面积,确保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亿斤以上。

根据河北省规划,年确定了粮食总产量.2亿斤的生产目标,这一数据是河北省年的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当年的任务目标.8亿斤。而在年,全省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万亩以上、总产量力争达到.8亿斤。

记者在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为了确保任务完成,河北省安排专项资金万元,用于强筋小麦、优质谷子产业集群建设。统筹资金万元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其中用于麦田病虫防治资金万元。

但实际上,受疫情影响,年底至年初,部分农资企业生产运输曾无法正常展开。

河北省沧州市的种植户王猛(化名)表示,“临近年关的时候本来是追肥的关键节点,但当时河北地区疫情形势严峻,化肥价格也一度高涨。”

但随后农业部门帮助他解决了这个困扰。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彼时,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抗疫情、解农困、促生产”系列活动,建立分级包联企业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难题,建立农资供需台账,实行农资到位周报告,开通24小时问题求助热线等措施,确保了农资供应和春耕生产需要。

而4月18日,小麦条锈病入侵河北省,发生点数和发生面积增长很快,截至5月14日18时,共93个县(市、区)发现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已达.2万亩。

李强表示,“当时看新闻以为今年收成肯定会受影响,但地方农业部门工作人员一早就送来了专用杀虫剂,小麦也扛过了这一轮伤害。”

记者注意到,彼时河北省全面展开了“决战一个月,虫口夺粮攻坚战”,各市县紧急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发动种植大户、新型合作组织等进行普查,要求坚持周报制度,通过“河北省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指挥平台”上报小麦条锈病等病虫信息,没有迟报、漏报和瞒报。

马文峰认为,在各个小麦重产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小麦单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渐减小,在这当中离不开*府、农户、农业企业的共同努力和农业科学家作出的贡献。

小麦的新技术与新模式

实际上,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种植历史的小麦,原本被称为“外来物种”。如今的考古学界已经公认,小麦是西亚物种,它的故乡位于如今西亚的两河流域地区。在那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小麦遗存,距今约1万年。

但在这“古作物”身上,在优势产区河北省,已然应用了越来越高效的新技术和管理模式。

记者了解到,河北省对1.22万亩强筋小麦全部终止藁优强筋品种,实行“九统一”管理模式。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久统一”即“良种供应、配方施肥、精细整地、等行距播种、播后镇压、春季两水、绿色防控、机械收获、订单销售”九方面的统一。

“核心示范区实现了病虫草绿色和订单生产‘全覆盖’,亩产达公斤,种植户每亩节本增效达元以上。通过技术集成,形成了‘春两水创高产’和‘一水千斤’技术模式,辐射全线12万亩强筋小麦集群,带动全县57.9万亩小麦向绿色高质高效方向发展。”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邢台市南和区也在全链条推进强筋小麦产业发展。建成了闫里乡、郝桥镇、贾宋镇3大示范基地,强筋小麦示范园达5万亩,示范园实施“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储存、统一销售、统一保险”等“五统一”模式,带动全区强筋小麦种植面积15万亩。南和区鼓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种粮大户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优质粮源基地。

另外,南和区出台企业转型扶持、农业招商优惠引资等*策,设立产业奖补引导基金,促进产业发展。仅金沙河一家公司,年加工小麦万吨,带动周边小麦种植多万亩。目前全区从事小麦生产的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有余家,加工企业有余家,带动就业12.9万人。同时,注重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和新型零售业态,年销售额达1.2亿元。

对于邢台市南和区的发展模式,上述工作人员总结为“粮头食尾”。对此,马文峰认为,中国农村地区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地区条件千差万别。这需要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做好粮食生产,做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升级。也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传统制造业、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实际上,高科技、新技术在当前的河北省粮食工作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了解,年夏粮生产过程中,河北省发挥农机合作社作用,组织调度小麦联合收割机等万台农业机械投入作业,小麦机收率达到99.7%以上;全面推广小麦联合收获等作业机具,夏粮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同时,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北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推进农业压采和节水工作,推广了耕地季节性休耕试点、旱作雨养种植、高效节水灌溉、小麦节水品种和配套种植技术等农业节水措施。小麦、玉米是河北省两大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也是灌溉用水较多的作物。为推动地下水压采,减少小麦、玉米灌溉用水,近年来,河北省各地积极创新固定立杆式喷灌、地埋伸缩式喷灌、卷盘式淋灌、微喷带式喷灌等多种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探索了不少节水模式。

据了解,河北省自年开始在小麦玉米主产区的9市35个县试点示范10万亩,支持农业托管组织、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连片推进,在小麦玉米全生育期应用浅埋滴灌节水技术,今年全省试点规模力争达到50万亩。

此外,据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介绍,该省对“无人农场”试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对“无人农场”建设所需要的无人化智能终端系统进行补助,重点推广应用“无人农场”关键技术。年,河北省在石家庄赵县、邯郸成安打造两个“无人农场”,开展“无人化”作业智能装备技术先行先试,即将“无人技术”覆盖于小麦、玉米生产中的耕整、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的各个环节。

实际上,“无人农场”只是“智慧农业”的一个缩影,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成为国家头等大事的当下,这些新技术无疑给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ixun.com/afhgx/336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9